8月13日,由js金沙3983总站和澳门大学联合举办的ACM第六届大数据与物联网国际学术会议(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g Data and Internet of Things,BDIOT 2022)成功召开。校长孙芳城教授到会并致开幕辞。
“当前,随着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的激增,万物互联、元宇宙等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致使巨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源源不断实时生成,对基于物联网的大数据多模态关系表达、实时高维数据处理以及数据与信息安全等带来巨大挑战,也为智能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孙芳城在致辞中介绍,本届会议以“大数据和物联网的新理论及其应用”为主题,面向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立足数字社会构建,重点关注大数据理论与工程、新一代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智能感知与区块链技术、智能计算与服务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学术发展方向提供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
校长孙芳城致开幕辞
大会邀请到来自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清华大学、澳门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作大会主旨报告和特邀请报告。大会由我院院长唐亮贵主持。
会议现场
为减少人员聚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会议设1个主会场和3个分会场,采取线上和线下混合方式举行。
会上,IEEE FELLOW、高被引科学家、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Rajkumar Buyya教授,在线上分享了“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近代前沿”的主旨演讲,介绍了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的历史与发展,展示了云计算与边缘/雾计算在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演示了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完整性管理的新型FogBus软件框架,对21世纪云计算和边缘/雾计算的研究途径和应用场景进行了系统展望。
js金沙3983总站特聘专家、澳门大学方正天教授,在“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轨迹精度跟踪”的主旨演讲中,介绍了运动目标的轨迹预测在目标跟踪、安全监控和自主车辆驾驶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和重要意义,提出并构建了基于时间序列窗口扩展和数据流学习的运动目标轨迹预测新方法,通过事故预防摄像头追踪监控的生动实验,验证了所建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IEEE、IET和AAIA研究员,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杨晓教授,通过“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部署理论研究与应用”主旨报告,介绍了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低成本、低功耗等特点及在目标定位、跟踪等领域广泛应用的价值,深入探讨了二进制传感器阵列生成监控空间的最大数量分段部署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二进制传感器阵列的蜂窝重建理论和算法,极大地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和可靠性。
此外,北京国家信息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高军涛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学梁海宁教授等知名学者,分别作了“基于生物成像的多组学大数据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为扩展现实系统设计新颖的文本输入技术”等8场学术报告。与会学者作学术论文陈述20余场次,会议评出1个最佳报告和3篇最佳论文,会议论文集将由ACM出版。
专家作主旨学术报告